治病先治“鳃”,水温越高“烂鳃”越多,处理前一定要分清病因 |
信息来源:泰安大同不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5-15 9:04:31 浏览量:25 次 |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当属烂鳃最为多见,几乎在所有养殖品种中均有发生。主要流行季节为4-11月,其中6-9月为发病高峰期,水温越高越容易爆发。常言道“治病先治鳃”,可见鱼鳃是脆弱又重要的器官。
一、烂腮发生的原因
1、细菌性“烂鳃”
细菌性引起的烂鳃,常发于4-10月,多在鳃盖"开天窗",即鳃盖内表皮被腐蚀,形成半透明的小窗,且鳃丝多见黄白色或暗红色。严重的鳃丝末端腐烂、充血,有成块的污物和泥土粘连,鳃丝被侵蚀成柱状。常见引发细菌性烂鳃的有:嗜水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黄色粘液球菌等;
2、寄生虫“烂鳃”
寄生虫引起的烂鳃,常发于6-9月高温阶段。病鱼鳃盖表面无损伤、不充血,且鳃丝多呈现淡红色或鲜红色。严重的鳃瓣淤血,多粘液,鳃丝尖端往往腐烂成半月形。见引发寄生虫烂鳃的有:车轮虫、指环虫、杯体虫、粘饱子虫、鳃隐鞭虫、中华鳋等。
两种烂鳃虽然病原不同,但发病部位均是腮部,鳃丝均出现损伤、肿胀等症状。鱼的表现相同点在于:吃食量明显下降,鱼体消瘦,多漂浮在水面或无规律地游动,出现“假浮头”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生理性缺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及时打样观察,进行镜检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烂腮不易治愈的原因
1、鱼鳃是鱼的呼吸器官,是吸收氧气的唯一渠道,一旦不能吸收氧气或吸氧不足都会造成机体失调,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继发其他病害。
2、鱼体整个体部都有保护层(鱼鳞和体表液,口部也算有咽部保护),惟有鱼鳃体部中鳃丝充满微细血管又嫩脆,毫无保护物质防护,直接和水以及水体中所有物体(质)接触,所以最易遭受侵扰。一旦水质恶化水质理化指标异常,都会导致烂腮。
三、烂腮病预防方案
1:无论什么因素引起的烂鳃病,以预防为主。然后根据烂鳃病的特殊性,原则是:因特殊的"直接和水以及水体中所有物体(质)接触"之故,水质改善是重中之重,平时多换水,多用调水制剂或生石灰。另因鳃丝受损导致呼吸不畅供氧不足,因此增加溶氧也是当务之急,多开增氧机的鱼塘会减少烂鳃病的发生。寄生虫与细菌大多同时滋生,应虫菌双杀为宜。
2:在鱼病流行季节坚持每月调节水质一次,控制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用生石灰、调水改底剂等。烂鳃病往往是因水质恶化与塘泥腐臭的原因引起鱼儿鳃丝输氧功能衰退,这种恶劣水环境又特别容易引发细菌性烂鳃病,同时也会发生由指环虫、车轮虫、中华鳋等寄生虫性烂鳃病。
3:在草鱼运输与分塘时,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非常重要,防止鱼病的发生才有可能。特别是3两及以下规格的小草鱼特别容易得患烂鳃病,发现吃料情况异常时,比如:炸群,发现草鱼打转、一群一群的、不上浮而沉底吃料,就得引起高度注意,应立即抓鱼诊断,采取用药措施预防,以防患于未然。
四、烂腮治疗方案
因鳃部直接与水接触,存在特殊性,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烂鳃病,都建议先以水质改善为主,多使用菌制剂调水,在进水口用口袋装上生石灰(氨氮、pH高禁用),浸泡在小池子里,可起到消毒作用。另因鳃丝受损导致呼吸不畅,建议消炎和清洗鳃丝为主,寄生虫与细菌大多同时滋生,应虫菌双杀为宜。
本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