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水产养殖应该关注鲤春病毒血症、鲤浮肿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草鱼出血病、白斑综合征等病毒病,同时也应该关注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细菌病,以及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等寄生虫病。另外,今年2月以来,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等省份的局部地区养殖的黄颡鱼、草鱼、鲈鱼等发生大量死亡情况,需持续关注。
一、鱼类疾病
1、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0℃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防控。
2、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防控。
3、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水温在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传播途径是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等南方草鱼主养区需防控。
4、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繁殖适温为15~25℃, 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防控。
5、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 “跑马病”。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防控。
6、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适宜水温12~33℃。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淡水养鱼地区需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防控。
2、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水温在20~30℃时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3、虾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 对虾体长4~7厘米时易被感染,水温在16~32℃时流行,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对虾、罗氏沼虾主养区需防控。
此外,这一时期鱼类还需注意防控鮰类肠败血症、罗非鱼链球菌病、诺卡菌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等病,甲壳类注意防控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等病以及因水质恶化、天气变化、缺氧等引起的非病原性疾病可能对养殖生产的影响。
防控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
选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为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该制定完善的换水制度,根据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池塘注入新水,保证水质过关。养殖期间,视天气、水温、摄食情况,增氧机每天适时开启,调节水中的氧盈和氧债,维持优良的水体环境。
2、做好养殖池塘的消毒工作、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水温回升后,各类病原体开始活跃,一旦遇到不稳定环境,易诱发病害,可用消毒剂全池泼洒,清除病原。随着气温、水温的上升,养殖对象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养殖生产者要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按“四定”原则投饲,并在饲料中添加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反应;随着水温升高,鱼类摄食活动增加,使用饲料,合理投喂;及时调节水质,适时增氧,保持优良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3、不用养殖品种疾病防控
①常规鱼类细菌病
发病塘口消毒水体和食台,同时投喂药饵,需对症下药,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切忌盲目凭经验用药,并适当减少总投喂量。
②鱼类寄生虫病
加强管理,增强鱼类体质;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尽量选择无公害的寄生虫病药物治疗。
③甲壳类病害防治
虾类养殖池塘消毒,做好底质改良和水质培育,加强虾苗检疫工作,严防带病虾苗引进池塘。河蟹池塘需做好水草养护,蜕壳前在饲料中增投增强河蟹体质。
4、防止盲目用药及时报告疫情
一旦发病,要及时向水产一线专业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咨询,切记盲目用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